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清和夜话|专访罗国锦:毕节苗族历史文化的探路人

发布时间:2023-01-03 16:32:28 来源:中国访谈网 责任编辑:jiangan 作者:阿虎 阅读量:
  罗国锦,男,苗族,研究生,1978年9月5日生,纳雍县龙场镇杓座村九黎山苗寨人。先后供职于赫章县报社、赫章县社科联(文联)、赫章县白果镇党政办、毕节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现供职于中共毕节市委党校。

  罗国锦,男,苗族,研究生,1978年9月5日生,纳雍县龙场镇杓座村九黎山苗寨人。先后供职于赫章县报社、赫章县社科联(文联)、赫章县白果镇党政办、毕节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现供职于中共毕节市委党校。

  曾参与《赫章报》《夜郎风》《夜郎社科论坛》、《毕节人大》《毕节党校研究》《毕节故事》等报刊杂志的编辑工作,参与主编出版《赫章苗族文集》《毕节市苗学研究论文集》《西部苗族研究》等书籍,著有长篇小说《八宝山兄弟》《虎王追踪》和人生哲学通俗读物《成功之门》,发表论文、小说、散文、诗歌、通讯报道上百万字。

  学术研究成果曾荣获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毕节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新闻作品曾荣获第23届贵州人大新闻奖三等奖。现为毕节市苗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七星关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人大论坛杂志社特邀撰稿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毕节市第一届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委、毕节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咨询专家。

神秘的苗族人,深厚的苗文化

  苗族,作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为弘扬民族文化,记者专访了毕节市苗学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罗国锦先生。据了解,贵州是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而在毕节总人口就达70万之多,下辖八个县区均有分布,其中人数最多的是织金,人数约14万左右,其次是纳雍,约13万左右。与同属于川黔滇次方言(又称西部方言)而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和海外的苗族而言,毕节市人口最多,是西部苗族的大本营,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关于毕节苗族的来源,罗国锦先生告诉记者,目前毕节苗族有12个支系,有从春秋战国来的,也有从明清时期过来的,要理清这些根源,是很复杂的一项课题,但是脉络是很清楚的。结合民间传说、古经、古歌、史料、遗址等进行全方位的考究,继续寻根究底,相信会发现更多令人惊喜的历史真相,为把毕节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发挥应有作用。

  关于毕节市苗学研究会的主要功能,罗国锦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开展的日常工作主要有以下几块业务:第一,紧紧围绕市委政府中心工作,深入苗族社会开展各种调查研究,形成丰富的科研成果供党政部门决策参考;第二,致力于苗族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加强宣传、保护和利用的力度,推动其与民族政策和市场开发无缝对接;第三,加强对各县区苗族文化活动和学术研讨的指导,引导苗族群众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最大限度整合各方力量投入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第四,主动参与全国各地苗族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发出毕节苗族好声音,进一步提高毕节苗族历史文化的公众认同度和国际知名度,为深度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和助力毕节各项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两会”两度召开,共襄苗学盛典

  2014年9月27日,川黔滇苗族学术研讨会第一次会议暨毕节市苗学研究会学术年会在赫章县召开。来自北京、四川、云南、山东以及贵州省毕节市、遵义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南州等地的相关领导、专家和学者共152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指出,要以川黔滇苗族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以“苗寨”存在基础的物质实体的共同性为重要依托,积极做好苗学研究等方方面面的工作,维护民族团结进步,进一步推动苗族社会全面发展。各地各级苗学研究会对研究工作应形成区域共识,将苗族历史文化与现实发展的研究引向新的领域和高度,为苗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2018年11月3日—4日,由毕节市苗学研究会承办的为期两天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在威宁自治县如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170余人参加此次学术年会。

  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原巡视员李红杰,国家民委研究室科研管理处副调研员胡千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主任李云兵,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教授、社长、总编辑贾仲益,威宁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曾红,威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华忠等出席年会。毕节市苗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文汉主持年会,杨华忠致欢迎词。

  本次会议深度探讨和研究苗族人民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的融合与共进,会议强调苗族人民的纵深发展,离不开中华文化前进的推动,更离不开各族人民融会贯通的文化支撑。苗族历史文化的价值,同样是中华民族一朵盛开的花朵,苗族历史文化在推动国家发展、扶贫攻坚、旅游产业等方面,同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项国级非遗,多项省级后进

  截止至目前,毕节苗族已成功申报纳雍苗族服饰、纳雍滚山珠2项国家级非遗文化。省级非遗文化24项,其中包括纳雍苗族喊歌、织金苗族三眼萧音乐艺术、七星关苗族芦笙蹉步舞、赫章苗族跳花节等。罗国锦先生告诉记者,光是去年就拿到了11个省级非遗文化名录。

  据悉,20世纪90年代,纳雍苗族“滚山珠”曾获得全国民族舞蹈表演金奖和世界民族民间艺术最高奖——“金山杖”奖。此后多次在国内外参加各种比赛和表演,深受观众欢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2005年12月,“滚山珠”商标正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2006年5月20日,“滚山珠”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2月,“滚山珠”创作人王景才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芦笙舞(滚山珠)代表性传承人”。

文化部门重视,苗学组织齐心

  2017年5月6日,毕节市苗学研究会在市政协二楼会议室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培训。毕节市文物局局长郑远文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专题讲座,市县区苗学研究会有关负责人和特邀专家共50余人参加。本次培训的目的,旨在通过提高苗族同胞对非遗保护的重要认识,精准把握政策法规,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更好的抓好相关工作。

  罗国锦先生告诉记者,从官方文献上看,关于西部苗族龙虎文化的记述尚属空白,这是因为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所致。实际情况是,西部苗族民间的龙虎文化博大精深,世代相传,影响深远。其中,以西部苗族民间文学作为民族精神的食粮,其承载的龙虎文化元素尤为突出。

  罗国锦先生还表示,关于苗族跳花节的起源,通过田野调查、对比分析后得知,在贵州、四川、云南、广西一直到东南亚、国外这一条线上,西部苗族总人口预计在800万左右,毕节苗族是目前唯一可以通过古经、传说、遗址、习俗等多方位考察跳花节的来龙去脉,说明毕节应该是苗族跳花节的起源地。

神奇青年秀才,实为“赶山大王”

  乌蒙是有名的大山区,尼东(古达一带,在赫章的东南面)群山就是这大山区东端的重要部分。从韭菜坪脚下到纳雍的姑开,重重叠叠、密密层层,千万个山头挤在一起。山区里的故事象山一样多,山的故事加山区里的故事比山还要多。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青秀才叫旮乐,他天生聪明,立志长大后干番事业。后来,他练就了非凡的本领,学会了超群的法力,人们称他为“旮乐肯米(即旮乐大王)。”

  据说他来到山峦起伏的西方,登高远望,看到人类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他想,要是把所有的山都赶去填海,让世界变成一个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多好!可是他很清楚,赶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的善举似乎感动了天神,天神便赐给了他一根赶山神鞭。

  从西方开始,一天,他赶着山来到沙能(苗语地名,即威宁),随后来到夺洳署(苗语地名,即韭菜坪)脚下的港哚陇,遇到了东士夫导(冬士伏导、港哚陇,指地名,在兴发一带)的旨真和叠喏(叠喏,指地名,韭菜坪梁子以北为叠喏,以南为顾喏)的安珍。

  且说这旨真是顾喏籼的一个美男子,安珍是叠喏的一个美人儿。两人一个挑妻子,一个选丈夫,八般姑娘,九般小伙,就是没一个中意!后来,天赐良机,两人得以相见,彼此爱慕,便结为夫妻。

  旮乐阴差阳错与此二人相遇,并与之一共前行,随后便来到东海。哪知东海龙王知道他赶山填海这事后,百般恼怒,千方百计进行阻挠。最后,东海龙王父女巧施美人计,趁其正陶醉在美人的温柔乡里,悄悄用一根相似的青藤鞭子换走了神鞭,他再也赶不走群山,乌蒙山区才形成了现在的喀斯特地貌。(本故事纯属民间传说,真假暂无考证)

神秘西部苗族,奇特丧葬文化

  据民国《马关县志•风俗志》载,苗族之丧葬,“自人死时即敲鼓吹芦鳖以乐鬼,昼密不停,鼓间数秒一敲,丝间数分一吹,直至埋葬而后已。”。至今这种描述,在整个毕节苗族聚居区,仍保持它那历史悠久、充满神秘色彩的葬礼。贵州毕节境内苗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川黔滇方言,分为四种土语,各个土语区的丧葬习俗在个别环节上略有差异,但基本形式是相同的。其中,对祖先杨鲁的追随和对夜郎竹王的皈依,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丧葬形式,这里略举后者进行介绍。

  毕节苗族丧葬习俗,充分保留了竹王的嫡系信息。首先是用竹陪葬。男性死后,家族中端一把竹筛到楼上把供的竹祖偶像取下,从竹王偶像里取出两块竹片,家族中寨老手提着竹片面对死者说:“亡人,把你胸间的竹片揣好,到祖宗那里去报到,祖宗问你,你要把竹片拿出来给祖宗看,有了竹片作证据,祖宗才承认你。”其次是做竹王宫。在出丧头天,家人到山上去找一稍平场地做“竹王宫”,“竹王宫”中心用一棵杉树,框架用竹做,四周用草盖三层,每层四方,“竹王宫”前面用一棵竹子弯为弓型,意为大门。用4棵竹子插在“竹王宫”外面东、南、西、北四方,表示竹王城,进了竹王城,抬棺绕竹王宫三转停放在竹王宫门前面,以示死者回归宗庙。其三是送灵。安葬死者次日早晨,族人用竹条做成人形框架,意为死者(死者是男的穿男衣,是女的穿女衣),一人抬着“竹人”走出大门,放在竹簸里抬到寨边三岔路“做灵。做完把“竹人”烧在三岔路,死者的丧葬仪式才结束。

苗族的跳花节,今人的“相亲会”

  据罗国锦先生介绍,毕节苗族的跳花节,最早是在纳雍的锅圈岩乡民建村花场坡举行,每年都有几十万人参加。因为老虎太多,主办方先安排人在大山的周围,把猛兽堵在外面,才开始举办跳花活动。随着历史变迁,苗家人分散到各地去了,只留下花场坡的遗址和传说。因为花场坡是最早的跳花节活动所在地,后人若在其他地方举办跳花节,必须到那里挖一戳泥,用马驼到新选的举办地去。据说,这样举办的跳花节才有灵气,才算是真传。

  相传,古代毕节苗族跳花节,一共有三个,分别在金海湖新区的归化、纳雍县锅圈岩乡民建村和威宁县境内,每个跳花场形成了三条大街,人气十分旺盛。据罗国锦先生介绍,最有特点的是这个活动中有一首歌唱得特别长,要唱好几个小时,据说早些年的时候举办跳花节,人来参与,鬼也来参与,带着几分诡异的色彩。关于老虎抢亲的故事,也跟跳花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另外,传统的跳花节主要有一个祈福求子功能,举办跳花节的目的是为了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罗国锦先生感叹道,现如今,很多人总习惯把跳花节肤浅的看作是年轻未婚男女的相亲大会。

族内比文斗智,族外豪情慷慨

  罗国锦先生告诉记者,由于苗族的古歌、古经没有形成文字,语境和汉语也大有区别,翻译出来和汉语完全不是一个意思。据说在族内老辈之中,可谓高手如云,以前的毕节苗族文化成风,大家坐在一起会经常“斗”,斗天文斗地理斗历史斗伦理等话题,基本上一坐下来,就半天起不来。由于习俗文化的认同感,使这个民族增进了“人以群分”的向心力。习俗,是一个民族的特征,认同这个特征,遵循这个习俗,一个民族才会有精神的皈依感和生活的归属感,才会清楚和感受到根之所在。

  苗家的长桌宴,是苗族人欢度喜庆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长长的桌子两边宾主对坐,双方嘘寒问暖,彬彬致意,敬酒施礼,豪情满怀,充分彰显了苗族人的豪放、大气、礼仪、温情,一个民族的性格在高山流水的对饮中尽情地释放。

弘扬苗族文化,科研尚待加强

  千百年来的繁衍发展,使得苗族人形成了一整套的风俗礼仪,在建筑、服饰、银饰、饮食、祭祀、医药、音乐、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从而使苗族的文化传统代代相传。从全国来看,出现了众多知名专家学者,诸如石朝江、杨培德、李廷贵、石茂明等等,在苗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上形成了丰硕的成果。

  但由于土语障碍、史料有限等原因,西部苗族的研究相对薄弱。从西部苗族区域来看,尽管呈现出国际化的态势,各类人才层出不穷,但真正能集中精力研究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极少,且大多纠缠零散的史料记载,对苗族古经、传说、遗址等的梳理和考察不足,一些观点难免存在一叶障目的情况,无法更好的让后人从中了解过去、展望未来。因此,各级科研机构尤其是苗学研究会应深入民间收集第一手资料,展开大量的调查研究,避免就史料论史料的误区,全面的系统的掌握苗族历史文化的基本现状和精神要素,形成可供党政部门、社会各界了解、学习和参考的学术成果,真正让苗族文化遗产释放能量,反哺今天的文明社会和美好生活。(中国访谈网 文/刘天永)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特别呈现
热门标签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本站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中国访谈网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7411号|京ICP备2023024960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5016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jubao@fangtan.org.cn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站自律管理承诺书| 法律顾问:湖南木枫律师事务所 吕建伟律师

Copyright © 华声人物(北京)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